在過去15年我本人一直在信息革命浪潮中從事早中期投資,可以用兩張圖概括這15年的投資邏輯。第一張圖就是這個“倒金字塔”產業透視圖,以“摩爾定律”為核心力量源泉,逐層推動整個經濟世界不斷通過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等方式進行商業創新和變革,孿生出數字世界。她就像這個數字世界的太陽一樣,每天無時不刻地源源不斷地貢獻巨大能量,形成光合作用、新陳代謝、物種進化、社會化等等。
第二張圖就是這個“三橫九縱”投資地圖,落在金字塔的應用層,“互聯網+”、“智能+”、“全球+”這三股力量如何推動2C(消費)、2B(產業)的九大領域進行改造和變革,形成“優化存量,激活增量”的價值。15年的前10年是絕大部分精力在消費互聯網,近5年可以說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逐步拉平并重了。說我的經歷,主要是有個參考,基本能反映行業的一個變遷,從2C為主到2C與2B并重。我想這也是一個資本準確及時調整的縮影,從此看到的是互聯網下半場、新經濟下半場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新常態,是一個經濟體走向成熟、發達的表現。
我把產業互聯網粗淺分為流通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我想流通互聯網是拉開了產業互聯網的序幕。從工業到消費、工業到工業中間的流通環節,我們暫且叫她“流通互聯網”,涵蓋商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這個環節在過去五年在加速發展,在各個行業包括快消品、農產品、藥品、布料服裝、建材、汽配、工業品MRO、工程機械、2B物流、2B金融等都正在產生依托信息技術形成規?;咝实念I頭企業,將很多“大、散、亂”的流通現狀變得越來越集中規模高效。我們相信會有不低于十家的幾十億上百億美金的企業誕生。
有了非常發達的消費互聯網和正在快速成熟的流通互聯網為基礎和原動力,我們相信萌芽期的工業互聯網也將會迎來繁榮。
一個概念、一種技術是否能產業化并持續,模式優劣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能否實現從0到1的PMF(Product Market Fit)。所以在目前工業互聯網早期階段我們作為投資人也是不斷地去看去問去想:工業互聯網對不同規模的企業到底創造哪些價值?企業為什么推動生產制造等環節上線?如果我們打開每個企業每天都關心的三張財務報表,可能可以找到答案。
在利潤表中,如何幫他們提高收入(銷售半徑、銷售效率、智能定價等)、降低成本(采購半徑、采購效率等)、降低費用(提高人效、云服務、降低融資成本等)?在資產負債表中,如何幫他們優化存貨(庫存周轉率、虛擬庫存、死貨風險等)、優化負債(融資方式金額和成本等)、優化固定資產(云資產等方式實現輕資產)、優化應收應付等?基于這些企業需求,我們看到“云計算”、“云工廠”、“云采購”、“云運維”等模式應運而生,而這其中最有力量的模式是有流通/商流驅動(增收降本減費)推動工業的數字化、在線化,而且有了商流支撐,數字化在線化的成本可以很低。
用應用驅動、價值創造驅動來思考工業互聯網是我們的角度。為了線上化而線上化,為了建工業互聯網而建平臺,到最后都會走不長久。反之,真正圍繞需求、價值創造,里面的空間是巨大的。
工業互聯網是數字中國建設最重要也最早期的部分,我們企業界在政府的扶持支持下一起努力,相信把工業互聯網建設滲透度從現在的1%到10%到50%,就像消費互聯網在過去20年一樣。堅韌敢為,任重道遠,遠景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