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实验室合成的‘科技虫草’冒充天然珍品?”
“生态繁育冬虫夏草,是不是用了激素催熟?”
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的日益成熟,市面上反而出现越来越多对生态繁育冬虫夏草的质疑,“假草论”、“无用论”不绝于耳。这场行业内颇具热度的争论,是对真相的揭露,还是利益冲突引发的谣言?
一、生态繁育冬虫夏草,是什么?野生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四川等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地带,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的复合体。
生态繁育冬虫夏草,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运用智能生态科技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模拟冬虫夏草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相关因素,精准复刻高原生态环境,让冬虫夏草按照自身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生长的一种现代化、高科技繁育手段的产物。生态繁育冬虫夏草并未改变冬虫夏草自然生长规律,生长周期与野生品一致。
展开剩余70%简单来说,就是将青藏高原“搬家”,让冬虫夏草在非冬虫夏草产区的仿原生态空间中自然生长。但创新科技的背后,生态繁育冬虫夏草是否加了“狠活”,敢保真么?
二、生态繁育冬虫夏草,真虫草?近30年来,随着人类过度采挖及全球气候变暖,冬虫夏草产量骤减,被列入国家二级濒危保护物种。甘肃合作市2023年5月发布的通告中明确指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集冬虫夏草,违者将依法追责。这并非个例,而是多地草原保护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此背景之下,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已成为该行业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国家层面早在1986年就牵头进行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研究,经过近30年的科研攻关,已在2012年初步实现了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
目前,市面上实现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的企业逐步增多。以该领域代表企业东阳光为例,该企业在湖北宜都已建成近40 万㎡冬虫夏草生态繁育基地,在充分尊重冬虫夏草自然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冬虫夏草年产量稳定在60吨以上,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北省专利奖金奖等奖项,在生态繁育规模与技术、市场化应用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同时,经过多家专业机构鉴定,其菌种、虫种、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滋补作用等与野生冬虫夏草高度一致。换言之,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与野生冬虫夏草为同一物种,并非替代物或实验室合成产品。
然而,由国家牵头研究,收获政府部门认可,如此“根正苗红”的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为何频频遭受非议?
三、生态繁育冬虫夏草,好虫草?“非野生即造假”是主流质疑观点之一,市面上也确实存在用淀粉合成的模型草等假草。作为新生事物,生态繁育冬虫夏草受到质疑属于情理之中,市场教育与观念迭代需要时间。
但在争论“野生与否”时,好虫草才是行业更应关注的重点。传统冬虫夏草市场面临的标准化缺失、重金属含量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冬虫夏草行业发展的阻碍,而生态繁育技术通过对各项环境指标智能化的调控,可以实现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标准限定要求,每批次间冬虫夏草品质保持稳定均一。
随着各企业对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引入自动化清洗、筛选,超低温冻干等一系列行业先进加工技术,以“传统”著称的冬虫夏草行业正在迎来一次现代化产业升级。
在国家对中药材产业化的大力扶持下,冬虫夏草的生态繁育产业化已成为科技赋能传统滋补产业的典范,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成为冬虫夏草行业国民化发展的供给侧支柱,实实在在用科技创新给行业整了一次“狠活”。
发布于:广东省散户如何用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